“马踏雄风”——吴曙鞍马画展开幕

2022-06-15 17:20   来源: 互联网    阅读次数:2716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马踏雄风”——吴曙鞍马画展于2022年6月11日至7月13日在上海蔡兵美术馆展出。

图片1.png

图片2.png

吴曙1955年生于上海,自幼受外婆、民国时期著名画家洪景漪的影响和熏陶,喜爱画马,追慕古人。6岁时,洪景漪领他来到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大家、教育家沈尹默家做客,首次看到遍布书房内的书法作品,便对书画艺术充满憧憬。在外婆辅导下,从铅笔写生起,将家里的台灯、书橱、桌椅、花瓶画个遍,打下基础后,目光便引入大自然,花红柳绿、圃溪亭榭、牛羊马猪……在外婆悉心栽培下,吴曙进步神速,获得真传。通过画笔,他不但拓宽眼界,而且明辨是非。特别是他画得马,形神兼俱、入木三分,饱含历史文化积淀。

图片3.png

《中国美术报》 第224期 美术副刊

 

我喜欢画马,更爱骏马,平时习惯收集诸多有关马的各类雕刻造型,它们神态各异,或优美健壮或凛然生威,或激奋昂扬或深沉内敛,每逢欣赏之余,总能感受到它们身上特有的生命气息。

曾多次去新疆、内蒙古、甘肃、四川等地写生或办展,只要一进入西部地区就会感觉到地貌渐渐野性,土地仿佛被焦黄的油画笔横扫了几下,无际的沙砾漫漫而来,赤条条地纵横着一道道干涸的河床。遥想2000多年前西汉王朝在天山南麓的乌垒城建立西域都护府,要穿过多少杳无人烟的荒凉、翻越多少高山、涉过多少江河和溪流,因为有了这条人马驿道,中国才有了边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后出塞》)、“汉家旗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戴叔纶《塞上曲》),温柔敦厚的农耕民族,写出了雄浑悲壮、浪漫豪放的民族精神的高远和血性。

我一直以来对马怀有一种情愫,它是勇气和忠诚、美丽和奔放的象征,又具有所有动物里最艺术化的一种格调和境界,绝非只是供人驾驭的坐骑。如果你亲眼见到群马擦身而过,你一定会产生欢快及振奋的情绪。那傲然的马蹄,像密集的鼓点,夹杂着铜号般的嘶鸣,犹如一支生命交响乐。这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你必然被它优美的形态、健壮的肌体、抖动的长鬃、昂奋的马头深深地吸引,从而享受看天地万物的生机活力。如秦始皇陵出土的陶马、汉代的黑漆木马、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墓上的马踏匈奴石雕及唐太宗李世民昭陵祭坛区的石刻骏马等,特别是古往今来画马大豪笔下的马,你定然叹服于他们的技能。韩干的马肥硕;赵孟頫的马是文人自然情怀的寄托;李公麟的马线条舒卷如云,画风儒雅;郎世宁的马是细丽求实的工笔西泽画风;溥佐的马逼真;马晋的马色泽绚丽;徐悲鸿的马具有水墨大写意的刚烈雄健、豪气勃发……

疆场上的战马红军长征时在刀光下引颈长嘶,在抗战的炮火里冲锋陷阵,或凝立于硝烟仍未散尽的残阳之下,在解放战争胜利之时行进在将士们凯旋的队列之中,在和平的日子里守边关,巡逻在高原、冰川、深谷,默默地立下了赫赫战功。

草原上的马,是牧民们心中的古老图腾。在风吹草低、寂寥无际的绿原上,蒙古马用无穷的力量和神奇的速度为马背民族谱写了不朽的史诗,牧民身边有了你豪情四射,草原上有了你梦幻神奇。竞技马术表演场上的马时而四蹄狂奔,百米冲刺决出胜负,时而步态轻盈、仪态优雅、端庄矜持,像风度翩翩的绅士。

传统文化的长河是从远古奔向未来的动态过程。我们置身其中享用着丰厚的果实,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精神和内涵,而龙马精神乃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

如古人所说“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在我的眼里,马就是一种充满着东方智慧的力量、魅力的动物。每当我吟哦古代诗人写马的诗句,“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王昌龄《出塞》)、“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骆宾王《从军行》)、“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魏征《述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心潮澎湃。

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中华民族在百年大党的正确领导下,就像天骄腾飞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具有一股气吞山河之势撼天动地。我们的党恰是风华正茂,团结带领亿万中国人民向着民族复兴的千秋伟业昂首奋蹄破冰雪,长啸奔驰万里霞。

图片4.jpg

图片5.jpg

图片6.jpg

图片7.jpg

图片8.png

 

近年来,吴曙多次在上海及全国各地举办书画展。如2015年在上海昌硕文化中心举办骏马英豪个人画展,2016年在哈尔滨文博艺术馆举办神州腾达个人画展,20173月在陕西汉中博物馆举办一马当先个人画展,同年5月在甘肃成县博物馆举办陇马丹青个人画展,这年10月在甘肃微县博物馆举办古道奋蹄铸金微个人画展,201812月在上海三山会馆举办馳骋新时代个人画展,20193月在北京品逸美术馆举办驰骋新时代个人画展,同年11月在河北安平县人民政府举办驰骋新时代个人画展,12月在河北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举办驰骋新时代个人画展。

图片9.png

 

尤其是去年510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举行的“骏马腾飞”——吴曙鞍马画展上,一幅百米长卷上手绘的一万匹骏马图惊艳亮相,向观众充分展示了奋勇向前、奋马扬鞭的精神风貌,象征党走过的峥嵘百年;以13匹烈马冲破茫茫黑夜,象征中共一大参会的十三位代表;再以19匹骏马奔腾,1匹骏马深情回眸,象征参加遵义会议的20名代表,以及确定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以100匹高头大马荟聚北京,象征共产党光荣执政等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散发出开拓奋进的时代精神,耐人寻味,催人振奋,受到了业内外的高度赞扬。

图片10.png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画马者古也有之,元代赵孟頫、近代徐悲鸿,画马佳作,世人赞叹。而吴曙所作之马,结构把握自如,运笔细腻苍秀,泼墨浓淡咸宜,点染勾画,气劲神足,融汇古今。其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图片11.png

 

中国美术史上的鞍马题材不胜枚举,但鲜有搏击奔腾的豪迈气势,为此,吴曙被誉为“当代画马第一人”、“当代的徐悲鸿”,充分体现了吴曙深厚的绘画功底和艺术造诣。

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国家画院主办,我国最权威的美术专业媒体《中国美术报》曾多次报道。

图片12.png

  

附:

穿越百年:一个家庭的绘画之旅

关于晚清的上海,曾有不少具有文学色彩的词汇盛赞其繁华:“租界地方,熙来攘往。击毂摩肩,商贾如云,繁盛甲于他处。”南京路到公馆马路“市街广阔,房屋高敞”,“店铺林立,货物山积”。在这块商贾荟萃之地,文艺的发达却异乎寻常,《墨林今话》《海上墨林》《寒松阁谈艺琐录》上说,上海开埠以后,各地来上海谋生的画家有千人之多,他们一为生计,一为发展,来到这个摩登的城市一展身手,从此也留下一段段悲喜故事。就是到了现在,回首这百年的沧桑变化,仍令人寻味许久。

20世纪20年代,上海女画家洪景漪毕业于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西画专业。其中的绘画研究所设立于1933年,朱屹瞻为主任。1937年,日寇进攻上海,校舍被毁于一旦,1941年,学校因拒绝日伪的登记要求宣布停办。新华艺专曾汇聚了许多美术大家,如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颜文樑、诸乐三、诸闻韵、关良、姜丹书、张充仁、丰子恺、周碧初、倪贻德、来楚生、唐云、陆抑非、王个簃等等,他们曾先后在这里执教,培养出很多优秀的美术人才。毕业后,风华正茂的洪景漪曾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教。这所学校是刘海粟等人创办的,在当时的上海较早引进西画技法,开美术之新风。上海1929年刊行的《妇女杂志》,有一专栏“青年艺术家”,一共介绍24名女画家,洪景漪排序第十,其中介绍曰:“洪景漪女士,甬江(今宁波)人,沉默寡言,无世俗之好,无荣利之慕,工西画,好音乐,擅长摄影。毕业于新华艺术大学。其对于艺术有深刻之嗜好。”

图片13.png

其实,洪景漪还是一个摄影家,在赵俊毅的《民国时期的女摄影师群体》中,还特意提到了画家兼摄影家的洪景漪。

洪景漪在上世纪50年代依然没有放弃创作,但几乎是默默无闻了。她的家庭,似乎离艺术之梦越来越远。她的外孙吴曙小时候和她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滋生了绘画之梦。她用过的调色板、旧画笔,依旧保存至今,也成为吴曙痴迷作画的源头之一。洪景漪跟徐悲鸿是同一代人,尽管没有文献证明他们曾经见过面,但相互知晓是可能的。对吴曙来说,童年时与外婆在一起的日子成为他难以磨灭的记忆,外婆讲她年轻时画马的趣事,也许还包含着那些年轻岁月的纪念。而吴曙后来一直以马为题材,似乎也饱含着对外婆的思念之情。一个上海家庭的艺术之缘,就这样重新连接起来。或许,对很多人来说,这不过是千万艺术家庭中的一个而已,但对于经历风雨的吴曙一家,艺术是他和外婆血缘关系之外的另一种交汇,冥冥之中穿越60年的岁月,在悄无声息的日子里,流淌成一曲婉转的歌。

吴曙一辈子从事的是走私稽查工作,这是他倾注了数十年的业务,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他一次次用血肉之躯与罪恶搏斗,曾追回走私金额3.5亿元,10次记功,因劳累过度不得不提前退休。像洪景漪女士一样,他对于艺术的执著和喜爱是发自内心的。画马,既来源于幼时外婆对他的影响,也是他几十年“缉私战士”的人生写照。他在体验牧场生活期间,曾经和一匹汗血马共同生活了一个月,成为朋友。一夜,草原气候变化,寒风凛冽,毡包帐门不严,那匹马竟在门口,用身体挡住寒风,整整一夜。吴曙抱住马脖,忍不住热泪盈眶!在这一刻,他是否忆起小时候外婆和他说马的故事呢?

对绘画的爱,似乎融入他们祖孙两代的血液里,通过艺术传递下来。对于吴曙来说,一生反走私的社会阅历,和他的外婆安静优裕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然而,在追求艺术的旅途上,他们似乎又有了时空中不变的呼应和共同期盼。

图片14.png

历经百年的风风雨雨,绘画成为接续祖孙两代血脉的媒介,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百年只能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他们两人来说,却可称为漫长人生的全部。

新编《中国现代美术史》,编纂了中国现代美术史的开篇。其中民国期间一批新女性画家,是开篇之一。有24名女画家入编。其中有吴曙的外婆洪景漪先生。有关洪景漪的小传也很精彩。民国时期的《妇女杂志》介绍了24位“青年女艺术家”,其中,潘玉良居首,洪景漪居第10名。小传曰:“洪景漪女士,甬江人,沉默寡言,无世俗之好,无荣利之慕,工西画,好音乐,擅长摄影。毕业于新华艺术大学。海上素负盛名之爱国女校数聘未应。盖女士有远志,尚拟继续研究,其对于艺术有深刻之嗜好可知。”在浙江师范大学林唯妹的硕士论文《民国时期新女性画家研究》,对于洪景漪女士的评价很高。

 

附:

《我的外婆》

图片15.png

20171227日,中国美术报刊登吴曙的《我的外婆》称:前些日子我在家中整理旧物时,无意中发现锈迹斑驳的油画调色盒,这一旧物件昭示着老去的岁月和历史,不由让人想起遥远的孩提时代。

图片16.png

不知何因我打小就喜欢画画,4岁那年母亲带我逛街,我被马路上的无轨电车吸引,特别着迷于车辆在交通信号灯和民警的指挥下有序通过的情形。回家后我立刻把看到的景象画了下来,这让母亲一惊,随即将画寄给了在外地出差的父亲,直到去年父亲才将此画交给我。也就是在那时,母亲将那生锈的调色盒给了我,盒内一圈锈迹斑驳,油画颜料已干枯,她说:“这是你外婆用过的,你以后用得上。”尽管当时我还小,不明白此物能派什么用场,但仍然珍藏起来。这个调色盒以后也一直伴随着我。

图片17.png

1960年,我已5岁,外婆来上海小住,有一天她带我去海伦路,我还以为去海伦公园玩,没想到是带着我去拜访她的老同学(老同事)褚保权奶奶。来到褚奶奶家时,她已将糖果饼干放在楼道口的小圆桌上招待我。只见房内有一位衣着朴素、眼神慈祥内敛、戴着一副深度眼镜的老先生——外婆让我叫他“沈爷爷”——正握笔书写。外婆告诉我,这位爷爷写的是“风流落实”四个字。那神采飘逸、苍劲老辣的字迹深深吸引了我。外婆还告诉我,沈爷爷的双眼已看不见,他是凭感觉在写字。褚奶奶在旁铺纸帮忙。后来我长大了,才知道他就是书坛泰斗、当代杰出的书法大家、著名的教育家和学者沈尹默先生。

图片18.png

每当忆及这段往事,我耳边总是响起外婆的告诫:不要贪玩,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那时外婆一直住在重庆,偶尔来沪小住,带上我走访亲朋好友,为我买连环画,并为我讲解许多有趣的故事。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她讲起徐悲鸿如何作画,她对中西绘画的融合娓娓道来。这些已印入我童年的记忆。

图片19.png

外婆洪景漪是浙江宁波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女画家。她毕业于新华美术专科学校油画专业,后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北京等学校长期任教,爱好摄影又弹得一手好钢琴,深受学生喜爱。由于晚年患病,自1964年返回重庆后再没有来看我们。在那“文革”动乱年代,她忍痛将自己心爱的作品一幅幅烧毁,免得抄家时带来麻烦。1970年代初,外婆来信说她非常想念上海的亲朋,但因身体虚弱不能行走,无法来沪,而我也渴望能再见她老人家一面,再次聆听她的谆谆教诲,可惜重病缠身的外婆不久就去世了。

图片20.png

1973年,我高中毕业在即,面临着工作分配,当时根据我的条件,或去农村或到集体所有制企业。一天班主任老师问我:“你想画画吗?”我说:“做梦都想,但是不敢想。”当时老师肯定地说,已推荐我上上海工艺美术专科学校。听到此消息,我激动得一夜未眠。谁知过了不久,老师又对我说,你的上学名额被校工宣队安排给别人了。就这样我与美术学校失之交臂。后来,我只能去运输公司当了一名装卸工,繁重的体力劳动与艺术无缘。改革开放初,我上了大学,学的是化工专业,毕业后又报考了公务员。

图片21.png

紧张的日子过得好快,直到退休前夕,我去了一趟新疆。当来到无边无际的大草原,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匹威武的骏马向我迎面奔来。这景象深深打动了我,一种无法抑制的心情油然而生:这就是仰望已久悲鸿大师笔下的神骏。骏马的出现激发了我的艺术细胞,让我情不自禁地拿出笔在纸上涂鸦,算是写生吧。这对于从未接受过严格美术训练的我来说,只能是一种时空流转中实实在在的情感寄托。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笔下的骏马越发矫健、成熟。2015年上半年,我再次去了新疆写生,在哈密的笔会上当场挥毫创作,并将作品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受到在场观众的好评。随后,我又先后在上海昌硕文化中心、哈尔滨博文艺术馆、陕西汉中博物馆等地举办了个展,先后展出数百幅作品。画展越办越好,外婆的艺术梦想伴随着调色盒在不断地延续。

图片22.png

我的书房内,挂着一幅沈老先生写给外婆的、取自毛主席诗词中的词句“只争朝夕”。这雄深蕴藉、遒挺秀润、浑穆苍朴的字迹令我敬畏,不敢懈怠,让我深深理解了祖辈们在磨难中体现出一种顽强的人生态度。也正是因为这种顽强,才有了如今的我。

仰望星空,看流星划过,有一颗在我心中闪耀着艺术光辉的星星,她就是我外婆洪景漪。我将永远怀念她。

 

附:

《天骄远塞行》

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国家级美术专业媒体中国美术报去年44日刊登吴曙的《天骄远塞行》回忆了作者画马、爱骏马,曾多次去新疆、内蒙古、甘肃、四川等地写生或办展的经历:

我喜欢画马,更爱骏马,平时习惯收集诸多有关马的各类雕刻造型,它们神态各异,或优美健壮或凛然生威,或激奋昂扬或深沉内敛,每逢欣赏之余,总能感受到它们身上特有的生命气息。

图片23.png

曾多次去新疆、内蒙古、甘肃、四川等地写生或办展,只要一进入西部地区就会感觉到地貌渐渐野性,土地仿佛被焦黄的油画笔横扫了几下,无际的沙砾漫漫而来,赤条条地纵横着一道道干涸的河床。遥想2000多年前西汉王朝在天山南麓的乌垒城建立西域都护府,要穿过多少杳无人烟的荒凉、翻越多少高山、涉过多少江河和溪流,因为有了这条人马驿道,中国才有了边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后出塞》)、汉家旗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戴叔纶《塞上曲》),温柔敦厚的农耕民族,写出了雄浑悲壮、浪漫豪放的民族精神的高远和血性。

图片24.png

我一直以来对马怀有一种情愫,它是勇气和忠诚、美丽和奔放的象征,又具有所有动物里最艺术化的一种格调和境界,绝非只是供人驾驭的坐骑。如果你亲眼见到群马擦身而过,你一定会产生欢快及振奋的情绪。那傲然的马蹄,像密集的鼓点,夹杂着铜号般的嘶鸣,犹如一支生命交响乐。这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你必然被它优美的形态、健壮的肌体、抖动的长鬃、昂奋的马头深深地吸引,从而享受看天地万物的生机活力。如秦始皇陵出土的陶马、汉代的黑漆木马、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墓上的马踏匈奴石雕及唐太宗李世民昭陵祭坛区的石刻骏马等,特别是古往今来画马大豪笔下的马,你定然叹服于他们的技能。韩干的马肥硕;赵孟頫的马是文人自然情怀的寄托;李公麟的马线条舒卷如云,画风儒雅;郎世宁的马是细丽求实的工笔西泽画风;溥佐的马逼真;马晋的马色泽绚丽;徐悲鸿的马具有水墨大写意的刚烈雄健、豪气勃发……

疆场上的战马红军长征时在刀光下引颈长嘶,在抗战的炮火里冲锋陷阵,或凝立于硝烟仍未散尽的残阳之下,在解放战争胜利之时行进在将士们凯旋的队列之中,在和平的日子里守边关,巡逻在高原、冰川、深谷,默默地立下了赫赫战功。

草原上的马,是牧民们心中的古老图腾。在风吹草低、寂寥无际的绿原上,蒙古马用无穷的力量和神奇的速度为马背民族谱写了不朽的史诗,牧民身边有了你豪情四射,草原上有了你梦幻神奇。竞技马术表演场上的马时而四蹄狂奔,百米冲刺决出胜负,时而步态轻盈、仪态优雅、端庄矜持,像风度翩翩的绅士。

传统文化的长河是从远古奔向未来的动态过程。我们置身其中享用着丰厚的果实,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精神和内涵,而龙马精神乃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

如古人所说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在我的眼里,马就是一种充满着东方智慧的力量、魅力的动物。每当我吟哦古代诗人写马的诗句,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王昌龄《出塞》)、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骆宾王《从军行》)、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魏征《述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心潮澎湃。

今年(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民族在百年大党的正确领导下,就像天骄腾飞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具有一股气吞山河之势撼天动地。我们的党恰是风华正茂,团结带领亿万中国人民向着民族复兴的千秋伟业昂首奋蹄破冰雪,长啸奔驰万里霞。

 

附:

一叶访谈丨吴曙:骏马腾飞

当踏上马鞍,驰骋在戈壁滩上及浩瀚的草原,让我深切感受到骏马浑身散发出蒸腾彤云似的血气以及人与马的那种默契度。——吴曙

图片25.png

图片26.png

我第一次真正接触马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一次新疆之旅。当踏上马鞍,驰骋在戈壁滩上及浩瀚的草原,让我深切感受到骏马浑身散发出蒸腾彤云似的血气以及人与马的那种默契度。

图片27.png

图片28.png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英雄与骏马往往被看成为一个整体,如唐代的李世民与他的六骏等,项羽的乌雅见主人自刎后,亦滚地身亡,刘备的卢驮着他一跃三丈,飞过深溪,躲过了暗算。

图片29.png

图片30.png

在西方以雕刻骑马像来纪念英雄,在中国以人马图缅怀英雄,激励斗志。自幼习画,数十年间,画马不辍,潜心研究传统,向前贤学习,直面对象捕捉其动态与神韵,了解马的习性,深入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了解岩画上的人马题材,谙熟马之性情。

图片31.png

在表现技法上追摹古人,如宋元,李公麟,赵孟頫,任仁发以及当代徐悲鸿大师等收集诸多有关马的各类造型。它们的神态各异,或优美健壮或凛然生威,或激奋昂扬或深沉内敛。每逢欣赏之余,总能感受到他们身上特有的生命气息。之所以有了骏马,千百年来那杳无人烟的人马驿道上才有了边塞雄诗“秦时明月汉时天,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后出塞》)。“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戴叔伦《塞上曲》)。温柔敦厚的农耕民族,写出了雄深悲壮,浪漫豪放的民族精神的高远和血性。

图片32.png

我一直以来对马怀有一种情愫,它是勇气和忠诚,美丽和奔放的象征,又具有所有动物里最艺术化的一种格调和境界,在画百米万马奔腾图中,有意识地强化马的体态特征,给人以分明,简练和深刻的印象以运动的态势及其内蕴的灵性活力,把墨的干湿浓淡与笔的动行疾缓婉转相统一,体现出群马奔腾的气势,及其节奏与层次。而浓重于清淡,鲜明与模糊的处理,虚与实的相反相成,也是造成画面气势灵感与魅力重要原因。无论是在恬静的休息中,还是仰天长啸的骏马,无时不在表达一种人文情怀,尽情表现那种生命活力之美。

图片33.png

图片34.png

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民族在百年大党正确领导下,就像天骄腾飞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极其艰难曲折的环境下,带领全中国人民向着民族复兴的千秋伟业昂首奋蹄破冰雪,长啸奔驰万里霞。

图片35.png


责任编辑:郭林林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环球风尚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投诉建议 网站地图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