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中华戏曲的深邃精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

2020-06-30 10:37   来源: 人民网    阅读次数:1148

  

近年来的戏曲表演之所以呈现生机勃发的景象,在于广大戏曲艺术家特别是梅花奖获得者,注重对中华戏曲传统精神与审美本质的继承,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与独特民族审美的重要载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戏曲表演艺术始终面临转化与创新的问题。如何传承、怎样发展,一直是摆在广大戏曲艺术家面前的艺术选择与时代课题。传承是基础,发展是目的。没有扎实的传承,发展如无源之水;只有传承、缺乏创新和发展,戏曲艺术也会脱离时代,缺乏活力。

  可喜的是,近年来我国戏曲表演艺术生机盎然,焕发出蓬勃的新神韵、新气象。作为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覆盖我国丰富的戏曲种类、集结当代戏曲名家,是当前戏曲表演艺术成就的集中展示。聚焦近年来梅花奖获奖者的艺术创造经验,或将回答古老的戏曲表演艺术何以在当代再焕生机,为更多文艺工作者“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践提供有益启示。

  深刻领悟中华戏曲审美内涵,为其注入强烈时代气息

  戏曲艺术独特的形态与审美表现,决定其独特的创造规律与创造方式。戏曲拥有上千年历史和完整的表演美学体系,其传承者必须遵循千百年锤炼而成的戏曲美学原则和表演法则。同时,戏曲在每个时代都面临如何满足并不断吸引观众的现实课题。正如京剧大师梅兰芳所说:“一个古老的剧种,能够松柏常青,是因为它随时进步!”

  近年来的戏曲表演之所以呈现出脚踏实地、生机盎然的景象,就在于广大戏曲艺术家特别是梅花奖获得者,努力探究传统文化精髓,注重对中华戏曲传统精神与审美本质的继承,并在此基础上自觉追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晋剧名家、女须生谢涛是近年来表演成就颇为突出的一位。晋剧尽管历史悠久、前贤耀人,但其艺术风貌和地域性特点在时下却有不小的局限。谢涛的成功恰恰在于她坚守传统精华和地域文化特色同时,通过创造新形象、表达新主题,从晋剧剧种特色催化出醇厚清新、不俗不旧、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推动晋剧走向全国,为这个古老剧种争取了众多青年观众。《傅山进京》《于成龙》《马前泼水》等谢涛的代表性剧目,无不与时代、大众审美紧密相连,与剧种、地域文化水乳交融,与自身艺术条件、审美理想、表演优势相得益彰,表现手段极大发挥剧种、行当的传统魅力以及艺术家的个人特色,所塑造的古代人物也体现出新内涵和时代感。

  粤剧名家欧凯明、昆曲名家单雯传承的也是地域特色鲜明的古老剧种。用传统粤剧塑造英雄形象、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对演员考验不小。在粤剧《刑场上的婚礼》中,欧凯明没有让人物向他和粤剧表演方式靠拢,而是自觉走进主人公周文雍,从人物精神气质中寻找人物表演气质、从情节动作中提取戏曲表现手段,在重点情节和戏剧高潮中充分释放情感,真实又粤剧化的人物塑造令人称道。单雯是近年梅花奖获奖者中年纪最小的艺术家,刚近而立之年。昆曲有500多年历史,艺术的束缚力很强:曲牌、表演,举手投足无不规范在先。单雯这一代的聪慧在于,他们在艺术表现上追求精致精美,在气韵上则既遵循古典之美,又善于在眉宇间让今人会意古典人物心声。

  在传统中求动力,在技艺中求手段,在人物中求传神,在剧目中求发展。戏曲名家潜心探索戏曲表演的创造创新,通过优秀剧目、鲜活人物,展现中华戏曲的深邃精美,推动戏曲艺术融入当代生活,使戏曲表演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尊重戏曲本体、剧种特色,激活创新精神,拓展戏曲可能性

  戏曲表演艺术家对民族文化的贡献、对艺术价值的实现,取决于能否为历史续华章、为剧种添风采、为时代留印记、为后人树典范。戏曲大家盖叫天曾深刻指出:“向老师学下来,这只是头一步,不会运用,还是烂在肚子里,成了废料:照搬照抄,透不出新鲜。”众多梅花奖名家的表演创新严谨科学、脚踏实地,以以下三点最为突出。

  其一,重规律、敬畏艺术,夯实表演创新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戏曲表演领域已从根本上扭转以往不注重规律、盲目解构乃至背离传统的现象。传承基础上的创造创新,使梅花奖演员艺术底气足、创造力充沛。京剧名家史依弘和王珮瑜是其中的佼佼者。她们都是“四功五法”非常扎实的优秀演员,面对当代观众群体和审美诉求,她们在古典中酝酿时尚,在秀雅中透出亲和,赋予传统时代风采与个性魅力,赢得大量年轻观众的喜爱。

  其二,坚守剧种本体、守正出新,把定表演创新的正确途径。中国戏曲剧种繁多,戏曲艺术形态各有不同,其土壤是风貌各异的地域历史文化。不同于戏曲表演一度出现的泛剧种化趋势,近年来戏曲表演成果更多表现为强化本体的创新、出新,剧种特色更鲜明,流派、行当和个人特点更突出。锡剧名家周东亮是这方面的代表。他坚守剧种特色和吴文化特质。无论骨子老戏《珍珠塔》《玉蜻蜓》,还是新创编的《大风歌》《紫砂梦》,都能呈现传统表演精华,突出流派唱腔。在此基础上,他能高度满足戏曲观众最注重的演唱,其演唱音色与技巧对观众具有巨大吸引力。锡剧也因为周东亮的创造性发展充满活力、更具当代观众缘。

  其三,开阔视野、精于吸收。梅花奖获得者的普遍优势之一,是大多接近艺术成熟期,视野开阔,充满艺术创造的朝气。他们虽守定传统剧种,但修养、理念和创造的能动性、自觉性,赋予他们自觉的开拓意识。京剧名家王平与粤剧名家曾小敏就善于吸收,丰富人物表现力与剧目观赏性。一出《华子良》,注重对京剧文武老生表演技巧的发挥,堪称当代经典现代戏。王平对华子良的塑造,恰到好处地用活了话剧人物塑造的技巧。一出《白蛇传·情》则寻回粤剧原就擅长的时尚出新。曾小敏贴近青年观众的情感体验,以粤剧唯美细腻的表达冲击青年人的审美“味蕾”,令人赞叹不已。

  着力表现新生活、塑造新形象、讲好新故事

  古往今来,戏曲总是随着新故事、新人物、新生活不断涌入,而更新表演传统,焕发新意。今天,现代生活、现代人物越来越成为戏曲舞台表现的主体。讲好新故事、塑造好新形象,成为当代戏曲发展创新重要课题。

  强调审美风格,让舞台艺术气质与题材相协调,是戏曲表演成功的保证。沪剧《敦煌女儿》是近年来艺术质量上乘、表演创新成果突出的一部好戏。如何让素来穿着西装旗袍的沪剧,丝丝入扣地表现出西部大漠里的敦煌精神?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塑造舞台上“敦煌女儿”樊锦诗的过程,不是驾轻就熟的水到渠成,而是经历了从“似”“像”到“是”,再到“就是”的创造历程。通过这出戏,茅善玉艺术和人生境界得到提升,对沪剧如何不失其审美特征地表现时代精神、时代楷模,积累了可贵的创造经验。

  开掘人物内心,营造情节与审美的熔点和看点,是戏曲表演塑造人物的有益经验。有些剧种本身就具有塑造现代人物的天然优势,比如豫剧。近年来,豫剧在现代戏表演上进一步取得跨越性突破。梅花奖获得者贾文龙在舞台上先后塑造县委书记焦裕禄、村官李天成、扶贫干部马海明三位当代共产党员楷模形象。舞台上三个人物各个不同,表演格调、艺术看点、段落精华都有独特精到的设计和呈现。应该说,贾文龙的表演在豫剧现代戏人物历史上留下了一笔,对传统剧种的当代发展作出贡献。

  探索表现方式,巧妙运用新的讲述手段,是戏曲表演吸引当代观众的妙招,这一点在戏曲题材不断扩展的今天尤为重要。秦腔艺术家柳萍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作为古老的剧种,秦腔的传统和审美习惯一直比较固定,尽管内容不乏深刻创新之作,但叙述方式始终变化不大。这一点直接影响了秦腔表演的拓展。然而柳萍主演的《花儿声声》以其叙述的灵活,呈现出灵动的气质,放开了演员的手脚,为剧种和艺术家个人的创新探索了新路。

  通过盘点近年来戏曲表演取得的创造性成果,我们不难看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众多成功者共同的创造经验与艺术道路,必将激励更多文艺工作者加入到“两创”实践中来。  

  (作者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

1593458375226_1.jpg


责任编辑:七七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环球风尚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热点
专题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投诉建议 网站地图 sitemap